欢迎访问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学生工作

  

从历史底蕴中发掘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 —“经心筑梦”实践团赴大水泊镇历史文化展览馆

作者: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2022-07-21   打印

  为进一步挖掘大水泊镇历史文化底蕴,理清乡村振兴发展路线,7月19日,“经心筑梦”实践团走进大水泊镇历史文化展览馆,看大水泊镇是如何依托深厚扎实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将建设美丽乡村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据了解,大水泊镇历史文化展览馆占地315平方米,以大水于氏家族、天福山起义为基础,着力打造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大水泊镇推介、展现、发展古镇文化的靓丽窗口。展览馆的规划建设以十九大提出的文化自信为依托,立足大水泊镇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突出胶东文化特色,主要分为于氏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未来展望四个板块。 



  随后,团队成员在展览馆导学人的带领下了解大水于氏的“前世今生”。据大水泊于氏宗谱记载,大水泊于氏源自河南省,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从古至今,大水泊于氏家族,文化传承,人才济济,名人辈出,如“一门三进士”、“父子同榜中进士”传为佳话,于氏后人继承先祖美德,出现若干名人志士,如“抗日英雄于烺”、“书法名家于植元”、“军旅作家于肖玉”等,于氏家族的儒家之风,传承近千年,名扬海内外。据相关数据统计,大水泊镇已有300多人被载入《文登学人》史册。



  导学人表示,大水泊镇红色文化历史悠久,于烺、于得水等人以大水泊为始,发动天福山起义,打响了胶东抗战的第一枪;“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战争年代广为传唱的民谣,是大水泊人民拥军精神的真实写照,是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深的艺术缩影。



  据悉,大水泊镇在经济方面颇具风采,比如洋参、花香菇等特色经济产物。文登作为全国最大的的西洋参主产区,坚持钻研并优化培育方法,严格保障西洋参质量品牌,始终与国际接轨,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为做“深”西洋参产业,大水泊镇还进一步探索西洋参非药用部位综合开发利用,培育集药材种植、医药工业、商贸物流、健康养生于一体的产业链。同时,大水泊镇积极开拓花香菇新型培育模式,加大技术服务力度,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等方式,引导农民群众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冬夏两季生产的香菇周年生产项目,全面提高香菇质量和经济效益。 



“经心筑梦”实践调研团从文化、经济两方面对大水泊镇乡村振兴发展史进行详细了解,从传统齐鲁文化、史前遗迹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于氏家族文化等多领域深入挖掘,形象展示文登学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大水泊深厚的历史积淀,在继承和总结中赋予其鲜明的时代意义和主题。(布一霄 滕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