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因地碱如雪、杨柳荫荫而得名的杨柳雪村,过去因土地盐碱化严重,无法种植普通粮食作物致使村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村民生计没有保障。新中国成立后,村民和干部跟随毛主席的步伐,艰苦奋斗拧成一股绳,创造了盐碱地里棉花小麦双高产的神话。7月19日,学院“粮”好实践团走进杨柳雪村,深入探索其乡村振兴发展理念与光辉历程,学习其实践成功经验,聚焦农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重大影响。
艰苦奋斗——破除枷锁,盐碱雪变“金银”地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翻身当家作主的杨柳雪镇村民深刻认识到,要过上好日子,必须紧跟共产党的步伐,全村以“老三篇”为座右铭,掀起了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村党支部在1965年建立了“贫下中农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讲习所”。从此讲习所成为了杨柳雪人学习毛主席著作、交流学习体会的主要场所。在正确指导思想的引领下,为彻底改变被旱、涝、碱锁住的命运,杨柳雪村民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动力, 1963年冬,杨柳雪人打响了搬走盐碱土,扫掉地上“雪”,彻底改变旧面貌的战斗。经过全村人的努力奋斗,杨柳雪村到了丰收时节展现的是棉花小麦双丰收、双高产的景象,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金秋”,杨柳雪村一改往日地碱如雪的贫瘠境况,用双手创造出了“金银”遍地美丽景色。
不忘初心——缅怀伟人,总理教导记心间
杨柳雪村被周恩来总理树立为“全国棉区的一面红旗”,周总理对村子的发展一直十分关心,1999年,为缅怀总理,杨柳雪村自发筹资建成怀周祠,以纪念和发扬总理精神,提醒村民不忘初心,牢记总理的教导不断前行,弘扬周总理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和伟大风范,释放红色文化资源影响力,让党员群众懂党史、念党恩、怀初心、求奋进,在夯实基层党建基础,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与先锋模范作用的同时,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新时代共圆中国梦的新气象。
怀周祠是全国唯一一个由民间力量自发筹建的周恩来总理纪念馆。上世纪70年代初,杨柳雪这个鲁北小村,曾经因为是周恩来总理亲手树立的粮棉双高产典型,与山西的大寨村一样成为全国的典型,红遍大江南北。村民也没有辜负周总理的关怀与期望,从未忘怀周总理的恩情,加强村民党性教育,不断创新奋进,用勤劳战胜先天环境缺陷,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优秀示范和宝贵经验。
砥砺前行——乡村振兴,共建美丽幸福村
杨柳雪村老一辈人不懈奋斗,在艰苦条件下创造了全国的一面红旗,为下一代人树立了榜样,杨柳雪村民代代相传,奋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杨柳雪村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通过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品质。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提升乡村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杨柳雪村的乡村振兴过程中,农业作为传统产业,经历了深刻的转型升级,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号召,大力引进现代农业科技,通过智能化、机械化的手段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建立了农业科技服务站,为村民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推动农业科技普及和应用。提升了农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为杨柳雪村的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感想
通过本次的深度走访,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蓬勃生命力,从农业发展到转型看到了传统农耕到现代农业的跨越,每一步建设都凝聚着村民的智慧与汗水。杨柳雪村攻坚克难,在贫瘠的土地上孕育出让全国人民瞩目的“金银花”,展现了人民的不怕苦、敢吃苦的优秀精神,体现了农业发展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成功典型示范。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村子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焕发出独特光芒,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奋斗,在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接续奋斗,发扬特色为中国乡村振兴道路增添色彩!